芦台经济开发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年)

2022-06-01 00:00

为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依据《唐山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规划(2021-2025)》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础与形势

(一)发展现状

1.城乡设施全面提质。“十三五”时期,我区重点实施了公共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工程。文化站、基层文化服务中心规模品质显著提升,示范作用日益凸显。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00%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并独立设置;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100%达到200平方米以上。

2.文化供给赋能增效。举办“最美芦台人”“农民丰收节”等大型品牌活动;建立政府购买机制,每年采购数字电影放映240场;设计发行“芦台经济开发区文化旅游惠民优惠券”。公共文化场馆深入实施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预约、选单、荐书以及评价活动,“文化进万家”“我们的节日”“七进”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常态化开展。面向新市民及其子女、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开展的精准服务深入人心。

3.数字服务实现突破。整合资源,融入全市打造唐山公共文化旅游一站式服务平台,方便群众量身定制、区域共建共享。实现了文化设施WIFI全覆盖,微信公众号矩阵汇聚。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依托各级数字化平台广泛开展文化类“网络展览”“网络文艺演出”等活动,充分利用网络实现居民文化多模式体验。

(二)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着新的发展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将文化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向更广空间和更深层次发展的任务更加明确;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群众的多样化多层次需求对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的要求更加迫切;现代科技发展催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提供的动能更加强劲;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大众旅游的深入推进,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面对新形势,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存在着不少短板和问题。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水平还存在一些差距;人才队伍体系还不完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品质还有待提升;改革创新力度有待加强;社会力量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尚需加快。“十四五”时期,我区立足唐山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定位,结合实际,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的新特征、新要求、新规律,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历次全会精神,坚持“12234”工作思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创新活力,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升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加快推进“富裕、繁荣、生态、幸福”新芦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导向。坚持党对公共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更好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坚持文化发展依靠人民,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着力提高文化参与度和创造力。坚持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切实保障文化民生,促进社会公平。

3.坚持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坚持向改革要效益,进一步探索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改革路径,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坚持以创新谋发展,打破体制界限,整合社会资源,提高配置效率,形成开放多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4.坚持系统推进。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既要坚持保障基本,普惠均等,稳固发展根基,又要尊重差异,鼓励地方善用优势,率先拓展提升,充分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布局科学均衡,质量梯次提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十四五”末,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力争实现以下目标:

——公共文化服务布局更加均衡。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协同发展机制进一步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进一步缩小。公共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面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迈上新台阶。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更加充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明显改善。公共文化服务知晓度、参与度、满意度不断提高。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更加多元。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更加完善,来自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更加活跃,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格局更加健全。

——公共文化服务智慧化建设成效更加凸显。公共文化场馆智慧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公共数字文化资源更为丰富、产品更加优化、服务更加便捷、应用场景更加广泛。

三、主要任务

(一)创新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

1.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全面落实《唐山市基本公共服务实施标准(2021年版)》,进一步明确现阶段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范围和标准,强化保障能力。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及时调整区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服务目录),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标准不攀高、财力有保障、服务可持续。结合实际创新特色文化惠民项目,推出特色文化服务标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文化站和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服务规范。强化标准实施和动态调整,根据标准实施效果、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等因素,适时调整相关标准。到2025年,基本建立系统完善、层次分明、衔接配套、科学适用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2.提升城乡公共文化设施质量。依法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合理布局。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优化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设施环境和功能布局,融入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加快建成美观舒适、配套齐全、运营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按照服务人口全面落实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继续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活动。到2025年,全区公共文化站100%达到国家建设标准,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00%达到“五个一”标准。

3.健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协同发展机制。依托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性文化设施等,设立基层服务点,实现全区范围内藏书通借通还。实施“城乡结对、文化走亲”计划,在全区范围内,以各种主题和形式开展社区和农村、农村之间、社区之间的共建共享和文化走亲活动,促进城乡文化繁荣发展。依托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持续巩固并扩大与京津的文化交流,以民相亲促进心相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开展戏曲(演出)进乡村、农村公益电影放映等活动,引导各级各类优质资源和服务更多地向农村倾斜。积极开展流动文化服务,通过文艺小分队等形式,把慰问演出、文艺辅导、展览讲座等文化活动送到百姓身边。

4.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有标准、有网络、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区镇村公共文化设施、资源、组织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强化文明实践功能,推动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融合发展。深入开展乡镇综合文化站专项治理,完善效能建设长效机制。提升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功能,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文化广场等主题功能空间。挖掘盘活乡村文化资源,重塑乡村文化生态。结合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采用微综艺新媒体节目形式,发掘培育一批“乡村网红”,推介乡村文旅资源,引领乡风文明建设。规划发掘兼具教育性、体验性的乡村旅游项目,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5.拓展城区公共文化空间。坚持“文明城市”建设理念,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区建设总体规划,提升城区文化治理能力。落实居民住宅区配套建设公共文化设施要求,编实织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结合社区、村居、园区等公共区域,按照规模适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开发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内容的新型服务文化业态。

(二)创新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产品供给

1.深耕全民阅读活动。完善全民阅读活动机制,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支持全民阅读宣传推广,推动全民阅读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工地,打造书香芦台。结合世界读书日、全民读书月以及节假日,树立“大阅读”“悦读”等现代理念,广泛开展系列阅读推广活动。重视未成年人阅读习惯培养,丰富亲子阅读活动,推荐优质少儿图书。汇聚、培育具有带动作用的领读者、阅读推广人,广泛开展经典诵读、阅读分享等体验式、互动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公共阅读活动。

2.实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将全民艺术普及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开展艺术普及公益行动,提升公众审美水平。结合唐山市全民艺术普及月,全面展示全民艺术普及成果,增强社会影响力。坚持以文化站为主阵地,以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为导向,推进全民艺术知识普及、欣赏普及、技能普及和活动普及,把文化站打造成为城乡居民的终身美育学校。在壮大文化站站办文艺团队,培育基层群众文化团队和文艺骨干的基础上,以区为单位组建群众文艺团队、文化骨干信息库。积极参与市群艺馆举办的“百姓舞台 群星风采”群众文化团队“大比武”活动,踊跃参与群众文化团队星级评定,对优秀群众文化团队予以扶持,引导带动城乡群众在文化生活中当主角、唱大戏。到2025年,全区建立基层群众文艺辅导团队2个。

3.促进群众文艺创作生产。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精准把握群众文艺的特点和规律,组织开展主题创作,展现百姓生活,表达人民心声,宣传芦台发展,抒写伟大时代。把提高质量作为群众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积极参与全市群众原创文艺作品征集展演活动,聚焦我们的中国梦、党的二十大、乡村振兴等主题,推出一批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深受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组织参加唐山市“群星奖”“燕赵群星奖”的征集、评选活动。

4.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健全支持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机制。围绕喜迎二十大等国家大事,结合“五一”“七一”“八一”国庆等重要节日组织开展系列主题文化活动,旗帜鲜明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围绕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注入时代精神和人文内涵,组织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足地方特色、面向群众需求,创新举办戏迷演出月、大众合唱节、广场舞展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到2025年,全区文化站年服务人次达到2万人次。

(三)创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1.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深入实施文化站免费开放,对服务项目、开放时间进行完备公示,拓展服务内容,确保高质量开展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结合实际做好延时、错时和流动服务,完善保障机制。提升公共文化机构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能力,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和公众活动安全。在做好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上,经上级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公共文化机构可根据实际,优惠提供特色化、多元化、个性化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优惠有标准、质量有保障、内容有监管。面向城乡居民发放文化旅游惠民券,促进惠民服务和文旅消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宣传推广,提高群众知晓率、参与率和满意度。

2.精准对接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深入开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重需求侧管理。推动建立集需求采集、采购配送、监督管理、反馈互动等于一体的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平台。完善“订单式”“预约式”服务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网上配送、场地网上预订、活动网上预约等功能。坚持平等、参与、共享的原则,统筹做好特殊群体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积极适应老龄化发展趋势,面向老年人群体开展数字技能和文化艺术培训,切实解决老年群体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等问题。面向残障群体,打造无障碍服务体系,面向新生代农民工,以“新市民俱乐部”为抓手,加强阅读推广和文艺普及。

3.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落实开放共享理念,统筹各领域资源,找准关键节点,推动融合创新。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通过谋划并培育“芦台+”休闲农业、骑行观光全域旅游,水稻认养、体验式自行车组装及赛事,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机构与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资源共建、优势互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融合路径,通过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校园、设立课外劳动教育基地,完善与中小学的双向融合机制。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与农业、卫生、科普、民政、群团组织等领域惠民项目全面融合。

4.加快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建设。完善“美丽芦台”公众号平台服务功能,整合数字资源,形成“集聚效应”。加强与智慧唐山、唐山文化旅游等平台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为群众提供“一体化”集成式平台服务。持续推动公共文化机构数字资源建设。以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科普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方向,以文化站为阵地,不断丰富数字资源总量,增强服务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提升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积极参与唐山市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创新案例评选、推广活动。

5.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机制。推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质量监测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公众满意度调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将评价结果与人事任免、绩效奖励、经费投入等重要事项挂钩,以评促建加快推动我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

(四)创新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

1.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机制,逐步扩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监督管理。提升购买服务质量。

2.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活动项目打造和服务资源配送。支持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等相关企业开发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对推行社会化管理运营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政治导向审核和质量监管。

3.培育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承接主体。积极培育管理规范的文化类社会组织,提升社会力量承接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效益。引导支持文艺团队、文化大院蓬勃发展,培养一支扎根基层、专兼职结合的文化服务队伍,激活基层文化阵地。

4.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统计,提高志愿服务管理规范化水平。依托文化站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面向城乡基层、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农民工等群体开展常态化、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鼓励退休人员、文艺工作者、文艺爱好者、学生等群体参与志愿服务。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的文化志愿者工作模式和服务方式,利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文化志愿者服务水平。到2025年,全区注册文化和旅游志愿人数达到60人。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发展对建设文化强区的重要意义,切实发挥芦台经济开发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作用,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本地“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重要民生实事工程,统筹建设,协同推进。将示范区创新发展重要指标纳入年度绩效目标管理,加强督导考评,推动规划任务落地落实。强化依法治理意识,全面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相关执法检查,督促相关部门明确保障责任,严格依法履行职责。

(二)加强经费保障。严格落实河北省《公共文化领域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权责明晰、保障有力的公共文化服务财政保障机制。依法将公共文化服务经费纳入本级预算,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长效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建立公共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投资或捐助设施设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产品或服务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资金绩效评价机制,发挥绩效评价的激励约束作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激励和评价机制。科学测算、统筹配置区镇村三级文化设施岗位人员数量,确保城乡公共文化队伍稳定。加强文化站干部在职培训,结合实际开展业务技能比武,培养一批长期扎根基层,有责任心、有能力、具有深厚实践经验的专家型干部和实干型专家。吸纳村干部、社团文化骨干、退休教师和文化干部等专业人才,参与基层文化设施的日常运行管理。

(四)加强示范宣传。集成整合全域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打造多样化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模式,建立优秀案例发布、奖励和推广机制,通过成果展示、典型引导、结对共建等多种方式,逐步放大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价值。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各界关注、支持和参与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群众满意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展开
投资咨询热线
400-168-6016
  • 招商引资政策
  • 工业用地信息
  • 厂房租购平台
  • 其他招商信息
  •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
    快去查看吧~
    政策下载
    在线咨询
    电话沟通
    电话咨询
    400-115-5265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